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专著
针刺机理及其哲学基础——刘晓华
0
发布时间:2017-07-21 浏览数:1118

【摘要】中医之针刺的作用机理是激发、启动或再启动增强身体内在的自我修复程序以治疗疾 病,这虽然可从人体本有的对损伤的自我修复过程和全息论之免疫交叉反应两个方面作出解释,但中 医的针灸学却是从中国古代哲学和临床经验中产生的,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及其精致化的理一分 殊的哲学观念。前者与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业已存在的针灸临床实践相符合,后者则从世 界观方法论的角度揭示古代针灸学何以成为中国古代针灸学这样一种具体形式的最深远之根源。
【关键词】 针刺;全息论;理一分殊
   对针刺作用机理的探讨,可从古代的中医学说 的角度进行,也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进行,前者是 针灸起源的本来,后者则是对针灸的学理补充和发 展。本文试图将针刺机理的现代解释与古代中医 学说及其所由以产生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统一起 来,对针刺机理做一全面的理解。
1、针刺的基本原理
    针灸在本质上就是以任何方法给予体表或皮 下组织乃至骨膜的特定部位以合适物理刺激而激 发、启动或再启动增强身体内在的自我修复程序以 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手段。针刺的原理就是通 过针体进入人体穴位以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按摩 其所接触的人体细胞壁,穿透病理组织区域外围的 隔离藩篱,从而引起所需要的人体反应。穴位是体 表特定的点及其点下至进针深度和角度范围内的 各种软组织之总和。穴位包含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干、血管、淋巴、骨膜及其他皮下结缔组织。 当针从这些组织的间隙通过或与这些组织接触时, 会因穿过细胞或碰撞细胞壁或神经干的髓鞘或骨 膜而产生各种感觉和因微小的机械运动而产生几 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小损伤。这些点之所以是特 定的,或者是以往的医疗经验已经表明其对特定的 疾病有治疗作用,或者因为它本身就处在病灶之处 或其附近。在针刺的过程中,人体会出现两种反 应,可称之为即时反应和针后反应。 所谓即时反应是指从针体进入人体始到针体 拔出人体终这段时间的反应。即时反应的情况是: 进针处的组织间隙因针体的挤入而发生改变,或者 间隙增大,或者因针体进入静脉血管而使少量血液 渗入局部组织间隙(进针时要求避开动脉血管),或 者因针体进入淋巴管而致少量淋巴液渗入局部组 织间隙,以及被穿过的细胞的内容物也渗入到组织 间隙,可统称之为轻微损伤;针尖在进入人体的过 程中触及各种神经末梢感受器或神经干的髓鞘而 产生酸、麻、胀、痛等各种感觉,这实际上被称之为 针感或得气;轻微损伤和针感都会附带产生体内的 生物电流而成为信息传入大脑而被贮存并分析,而渗入组织间隙的细胞内容物和血液中的白细胞和 淋巴液中的一些成分则或可能转化成为信使而将 信息带到各自的信息处理中心。 针后反应主要指针体拔出人体后由针刺引起 的还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或后续发生的反应。 针后的第一个反应是针刺局部微小创伤或损伤的 自我修复,被挤大的组织间隙回复到其本来大小, 如果其间有渗入的细胞内容物和血液或淋巴液,则 这些液体会各自通过针刺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回流 体系回流而恢复针刺局部原有的组织结构状态;如 果针刺局部恰好是病灶本身或病灶附近,则其组织 结构状态本来就不同于常态,因而针刺致细胞内容 物、血液和淋巴液的渗入就强化了在自然状态下白 细胞和淋巴液中的抗体在病灶处或其周围的聚集; 如果病灶周围因自然状态下白细胞和淋巴液中的 抗体聚集而形成一个局限包围而致使在病灶内外 形成一种稳定平衡而不利于病灶的健康修复的话, 则针刺一方面强化了白细胞和抗体的聚集,另一方 面又依靠针刺的外力直接打破病灶内外的稳定平 衡,使病灶内外的组织结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 利于病灶组织的自我修复。在这里需要略加说明 的是,损伤组织的自动自我修复过程,对人体的任 何组织来说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损伤本身就是启 动这个过程的自然机制,这个过程一旦被启动,它 就会按一定的程序展开,直至应该结束时才会终 止。当然自我修复程序在自然状态下并不总是能 使受损伤组织得到应然的恢复。 针后的第二个反应是神经体液调节被启动。 前面说到,针刺时会产生酸、麻、胀、痛等针感,针感 会转变为信息传输到大脑,到大脑后,这些信息在 经分析综合等处理后转变为输出指令,让全身各相 关器官和组织产生针对针刺处特异性损伤的修复 因子,以利于损伤的修复,这是神经调节之一种。 同时,体液调节也在进行:因针刺而致的渗入针刺 局部的血液中的白细胞和淋巴液则可能转变为信 使。这就是说,如果针刺组织正处在某种炎症过程 之中,或处在某种与周围正常组织不一致状态,针 刺所渗出的白细胞和淋巴液就会各因其本性而参 与到炎症过程之中或参与到纠正非正常组织向正 常组织的转化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反应 的白细胞的产物本身就会刺激身体里同种白细胞 增殖,而淋巴液则随组织液一起回流。由于针刺增 加了针刺处炎症组织或非正常组织与周围正常组 织的通透性,因而也就增加了炎症组织或非正常组织处组织液经淋巴管回流的可能性,这些组织液一 经淋巴管回流,就会在淋巴结里被淋巴细胞处理而 激发抗原抗体过程,刺激针对针刺组织的淋巴细胞 因而特异性抗体一起增殖。 特别说明一下,针刺对激发神经体液调节比自 然损伤或手术损伤对神经体液调节更灵敏,因为前 者损伤轻微而刺激强烈,针刺将损伤缩减到了最小 或尽可能小的程度而将刺激放大到了尽可能大的 程度。针刺虽然损伤小,但其所引起的针感却非常 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神经体液调节。而自然损 伤,多因其损伤过程极快,其所应产生的酸、麻、胀、 痛等感觉被损伤者还没感觉到就已经过去,而且其 损伤一般都太大,身体对其进行修复需要较长的时 间和很大的消耗;同样手术使用麻醉药,抑制了损 伤过程对神经体液调节的激发,且损伤太大,身体 对其进行修复消耗大而时间长,更甚者,身体还要 因修复麻醉药的损害而消耗更大。所以自然损伤 和手术损伤,是对健康的损害,弊大于利,而不能成 为像针刺一样的激发、启动和增强身体自我修复程 序的康复手段。 针后的第三个反应是自身免疫交叉反应。事 实上,前面所说的神经体液调节反应可以简单地被 称为自身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反应的实质在于:当 人体某一部位受到损伤或发展成为病灶时,这一部 位的组织和细胞就会出现异常状态,这种异常状态 就会引起特定的病灶抗原产生,特定的抗原通过神 经体液调节产生特定的抗体,这些特定的抗体攻击 特定的损伤处或病灶而实现损伤或病灶的自我修 复。同时上述特定抗体会毫无例外地攻击!处与 损伤组织或病灶组织在胚胎发育上相似的组织,而产生交叉免疫反应。

2、针刺机理的全息论解释
    对交叉免疫反应的解释需要借助于全息论的 全息胚镶嵌理论。全息是指有机体所由以生长发 育的原始点拥有该有机体未来生长发育及至死亡 的全部可能性及信息。对胎生生物来说,这个原始 点是一个细胞的胚胎或受精卵。全息胚是指,生命 个体是从一个受精卵即起始细胞发育形成的,而发 育过程最基础的是 DNA半保留复制和细胞的有丝 分裂,即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与起始细胞相同的一 整套基因,因而具有潜在发育成为与该生命个体完 全相同的生命个体的能力,因而这个细胞具有潜在 的起始细胞性。这个起始细胞又叫胚胎,所以任何一个细胞又可叫全息胚。全息胚典型的、易于理解 的有三种:第一种是指原始点细胞本身;第二种是 指由胚胎干细胞所组成的整体;第三种是指从胚胎 干细胞分化出来的具有特定功能形态的相对独立 的组织和器官乃至系统,例如整个体表皮肤是一个 全息胚,一根手指骨也是一个全息胚。全息胚从文 字意义上说,包括了从受精卵到其后整个生命过程 中所生长发育出来的所有细胞和组织。全息胚概 念的意义在于,动物个体从胚胎细胞即受精卵开始 生长发育,生长发育通过DNA半保留复制和细胞形 成来实现,所以其所有的在生长发育和自我修复过 程中所形成的细胞和组织从可能性上说都包含受 精卵细胞的全部可能性和信息。但是胚胎在后来 的发育过程中实现了特化为生命个体的所有不同 组成部分。胚胎发育过程是一个既保持同一又走 向差异相统一的过程。胚胎发育的特性之一是镶 嵌,即胚胎发育形成的特化整体具有对应将来完成 整体各组成部分的未来器官和组织的图谱。同样, 全息胚发育形成的特化整体也具有对应将来完成 整体即起始细胞将完成形成的那个生命个体的所 有的器官和组织的图普,这叫全息胚镶嵌。全息胚 器官和组织图谱是指任何一种由全息胚细胞所组 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组织或器官,必然是由细胞 群落依一定的立体结构叠累而成,细胞群落的数量 与该全息胚发育完成后的生命个体所具有的器官 和组织的种类数量相等,其立体的叠累结构是该全 息胚发育完成后的生命个体及其内含所有组织和 器官的实际构成结构的缩影。这样在由全息胚所 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组织和器官内就具有一个潜在 的由该全息胚发育完成后所实现的生命个体的包 括其内部组织、器官在内的图谱。所谓全息胚相 镶,就是指任何一个具有全息胚组织和器官图谱的 组织或器官必然在别的全息胚组织和器官图谱上 占有相应的位置的这种交相辉映,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重重互有的图景[1-2]。因此:第一,人体内的 自然病灶可通过免疫交叉反应使那些从胚胎禳嵌 或全息胚镶嵌角度理解的与病灶组织相似的组织 受到特定抗体的攻击而发生不适,这为疾病在体表 及皮下组织中出现反应点和阿是点提供了解释和 说明;第二,针刺激这些反应点和阿是点可以通过 免疫交叉反应对与之相关的病灶产生治疗作用;第 三,用针刺激虽非病灶反应点或非阿是点,但是一些特定的功能点,这些功能点我们的祖先经过数千年的努力已经基本上发掘出来了,可以针对性地治疗某些病灶。 针灸过程中有一种叫作开关效应的现象。所谓开关效应是指针刺一个穴位病灶立即消失,患者似乎感到一股气流经过病所,气流或温或凉或难以名状,但其特点就是患者感到舒适之至,然后病痛忽然消失。最典型的例子是有人针刺合谷穴立即 使脱位的下颌关节自动复位,其他如针刺委中穴会 使患者的腰痛即时畅然若失。关于这一点,可从离 子中和和全息胚镶嵌两个方面得到理解。假设相 关疾病的治疗穴位点的相关组织液处于一种离子 正负电荷不平衡的状态,则针灸针作为一种导体, 在其插入相关穴位点下的组织液体之中的一刹那, 就将这种正负电荷不平衡恢复到了平衡,因而与之 相关的疾病感受就畅然若失了。开关效应就其出 现的时间看,是针刺的即时反应;但从逻辑上看,它是免疫交叉反应的结果。我把这种效应理解为病灶在其所在组织全息胚的未来完成整体的器官和 组织图谱上的位置与其在大脑皮质全息胚的未来 完成整体的器官和组织图谱上的位置与针刺穴位 在其所在组织全息胚的未来完成整体的器官和组 织图谱上的位置完全一致时才能发生的针刺治疗效果。设病灶在X组织上的其全息胚的未来完成 整体的器官和组织图谱上的x处,则x在大脑皮质上其全息胚的未来完成整体的器官和组织图谱上的x1处;又设针刺处在Y组织上其全息胚的未来 完成整体的器官和组织图谱上的y处,则y在大脑 皮质其全息胚的未来完成整体的器官和组织图谱 上的y1处;当且仅当x1和y1在大脑皮质其全息胚 的未来完成整体的器官和组织图谱上的位置在全 息胚发展的某个时间曾经完全重叠过,则针刺 Y处 时,治疗的开关效应就发生。 针刺时还有一种针感随针灸医师的操作而有 目的地或自发地到达病所的现象,这种现象如何理 解?针感达到病所,是指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施术 者通过提插捻转和调整针刺方向而使针感从针刺 处走向病灶所在处,或直接出现远离针刺处的病所 的或热或凉或别的某种感觉等,或在留针时针感自 发流向病灶处。施术者并不总是能实现这个目的, 但如果实现了针感达到病所,则往往疗效极佳。应 当说,这一现象并不神秘:第一,对它的理解还是可 以从全息胚镶嵌的理论中得到解释;第二,产生这 种现象的生命个体,其内在的反应通道处于一种较 好的没有阻断的状态,因而往往有利于针灸治疗中 的健康恢复。所说的内在反应通道,并不什么神秘的看不见的通路,而是指机体内各种本有的反应, 当其处于其本来的机敏状态时,就像畅通无阻的通 道一样,没有什么应有的反应会漏失。
3 、全息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呼应
    在中医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中,日本的藤田六郎、高野千和中国的瞿养刚、吴善令、张维波等提出了“经络的体液通道论”,认为“经络是一种存在于 组织间质当中的,具有低流阻性质的,能够运行组 织液、化学物质和物理量的多孔介质通道”。并且 用动物实验证明这种低流阻通道基本存在于皮下 组织,位于脂肪层和肌肉层的结合部。这种组织液 通道除有连接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的功能外,还有连 接组织与组织的功能。许多短小的组织液通道相 互沟通而形成长程大通道,即构成了中医经络学说 里的经脉。张颖清在全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上进 一步完善说,经络是人体神经胚胎时期由生物学特 性相似程度较高的细胞群组成的纵向器官或构造 的痕迹图谱。这种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可以从胚 胎发育的过程得到理解。早期胚胎经历了卵裂期、 桑葚期、囊胚期、原肠期和神经胚期。在神经胚期, 人胚的纵向构造包括神经管、脊索、原肠、体节等。 这些纵向构造是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高的细胞 群的连续。脊索发育成整体的长骨系统,其他纵向构造则发育成整体的神经、血管、淋巴、肌肉等系 统。其中,至第三周末,原始心血管系统才形成并 开始工作;至第五周末,淋巴系统才形成并与心血 管系统一起完成物质交换的功能。在心血管和淋 巴系统形成之前,胚胎的营养敷布和代谢产物的排 出,通过细胞间隙中的物质扩散来实现;由物质扩 散的需要形成实际的物质扩散过程,实际的物质扩 散过程逐渐形成固定、原始的通道网络系统,这个 系统可称之为原始的经络系统。这个原始的经络 系统,亦当是由在生物学特性上相似程度较高的细 胞群的连续而组成的,并且随着胚胎的发育和各组 织器官的分化,而伴行于组织和器官的周围,继续 发育形成联系神经、血管、骨骼、肌肉和内脏等的网 络系统,即中医学里的经络系统[1]1 4-1 5。因此,中医 学里的经络系统的功用,是由两个方面来完成的: 一方面由在生物学特性上相似程度较高的细胞群 的连续通道来实现,另外一方面则由非连续体液调 节(包括自身免疫反应和交叉免疫反应)来实现,两 者共同完成中医学所描述的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 和在针灸条件下的诊断治疗作用。
    然而,中医的经络学说却并不是在现代组织胚 胎学和全息生物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中国 先民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下形成的。“人以天地 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 地合气,命之曰人。”[3]1 5 8“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 本也”[3]1 3。“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 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3]3 1。“其知 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3]2。“天以六六之节, 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 以为天地”[3]6 0。所谓天,是指包括肉眼所见的天空 和大地在内的整个自然界。天人合一隐含着天人 相对的前提,在这前提之下,还存在着天人的统一。 天人统一,首先是指人是天地的产物,像天地间的 其他自然事物一样,人也是天即自然的组成部分; 其次,是指天即自然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依据,自然 的本性即是人的生命的本性,人只有依据自然的本 性生存才能维持其生命存在,即是人合于天,而非 天合于人;第三,阴阳是天与人相合的内容,天人所 合之“一”,即是阴阳;第四,阴阳的对立互根,引起 事物的变化发展,且由于阴阳引起的变化是有规律 的,即“数”,所谓数即是有节(度)、有量的规定性, 而当这种规定性被人所掌握时,就能用来为人的利 益服务,即所谓“术”;第五,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自 然就是人的标本,天从根本上决定人体的结构和形 式,但人类身体却在具体形成时模仿了天(即自然) 的结构和形式,天人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同构性。正 是在这样的哲学观念之下,古人在临床经验的基础 之上,总结概括出了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像大地 上有江河湖海、山脉平原和地窍洞穴将地貌联结成 一个丰富多彩而俨然有生命的整体一样,人体作为 一个整体也必然有个与之相似的系统将人体的各 个部分联结成为一个整体,这个系统就是经络系 统,既然针灸实践已经发现了众多的对于特定疾病 有诊断治疗作用的点位,那么依据一定的理论将这 些点联络起来成为一个系统,就势在必然,所以最 终经过众多医学理论家的反复组织和完善,就出现 了一个我们现在看到的能“运行气血、营养阴阳、濡 润筋骨、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上下”和“决生死、处百 病”的经络系统。 像中医的经络学说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 程一样,中国古人的朴素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也在 被不断地理论深化,从先秦诸子的阴阳五行到宋明 理学,经过佛家理论的洗礼,天人合一的观念被精 致化为理一分殊的理论。
“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彼 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 不圆足”[4]7 6。“一即多,多即一”“一即一切,一切 即一”[4]6 2。“于佛一毛中即有一切佛、一切处、一 切时,乃至一切益,如一毛孔一切遍法界诸毛孔现, 皆亦如是。”[4]6 3“一一毛处,各有金狮子,一一毛处 狮子,同时顿入一毛中”[4]7 6。佛教为了阐明佛的本 性,使其无所不在,即既存在于所有的空间,又存在 于所有的时间属性和实际状态能被理解,故而在思 辨中发现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辨证逻辑和 “一一毛处,各有金狮子,一一毛处狮子,同时顿入 一毛中”的理事圆融、无碍具足和因陀罗网之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辉映的境界,最后被总结为 四法界和十玄门的理论。 宋明理学吸收佛家的四法界和十玄门理论中 的精粹,结合儒道的阴阳五行理论,得出了理一分 殊的概念。“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物 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 也” [4]2 3 3-2 3 4。“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4]2 3 5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4]2 3 5,太极只是一个 太极。透过朱熹对理一分殊的理论总结,我们可以 看到,全息胚镶嵌之说,简直就是理一分殊的理论 在胚胎学领域的翻版。受精卵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就像是太极之“理”,受精卵细胞的各级有丝分裂就 是“理皆同出一源”,而神经胚胎时期由生物学特性 相似程度较高的细胞群组成的纵向器官则可说是 “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了;对发育完成
后所形成的人体而言,则其内部的各个细胞、组织、 器官乃至系统就可谓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 太极”,而“总天地万物之理,便只是一个太极”,太 极只是一个太极,便是那个受精的卵细胞及其所携 带的全部信息所构成的整体了。 通过上述对针刺作用机理及其哲学基础的探 讨,本文可得出如下结论:中医的脏腑学说、经络学 说,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工具,以临床实践经 验为基础,以人体粗略解剖为话语形式,通过取类 比象、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用以归纳总结进而解释说 明中医临床经验和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论。这 个理论因为与实践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是与时 俱进的;也因为它具有虽然朴素但却大体正确的哲 学基础, 因而其内容能不断地被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 医学的新发现所确证。所以, 我们无须拔高它而将之 神秘化, 也不必贬低它而丢失了其中的宝贵内容,甚 或无端地剥夺人民本来可以轻易获得的健康利益而 不自知, 岂不痛惜哉!

参考文献
[1]乔晋琳.全息胚针灸学临症概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社,1999.
[2]江西中医学院.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 1979.
[3]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 7 9.
[4]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7 9.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