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专著
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传承创新发展轨迹:永在行进中
0
发布时间:2017-07-21 浏览数:939

     以“行进中的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为主题的第五届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座谈会在京举行。

    “任何学科都要与时俱进,西医学在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中医药也要现代化。”会上,陈可冀做了题为“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传承创新发展轨迹”的主题报告,并对学派未来提出期许。

    “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上世纪50年代末,在名中医郭士魁研究活血化瘀临床经验基础上,现代活血化瘀研究团队三代200余人、历经50余年精诚合作,已成长为一个特色鲜明的新学派。

    作为我国现代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陈可冀带领学术团队从宏观表征、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系统阐释了血瘀证的实质;倡导引领了活血化瘀治法防治心脑血管病,并推广应用到临床各科;建立了系列血瘀证和冠心病血瘀证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传统活血化瘀中药的现代分类;构成了开放、动态发展的现代活血化瘀学派。2014年,该团队被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及科技部联合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陈可冀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中医药虽有古老历史,但不落伍、不过时,能解决现代疾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出席会议并指出:“中医学术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吸收同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研究、解决现代临床疾病问题;行进中的‘现代活血化瘀学派’揭示了中医药的发展规律。”

    于文明说:“中医药能走到今天,关键在疗效,而疗效的关键又在于人才。陈可冀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出了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服务群众健康做出了贡献。”

    “科学在不断地发展,研究在不断深入,临床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我们就需要不断去解决。”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认为,陈可冀带领的活血化瘀研究团队为中医基础理论、临床治则治法乃至创新药物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有了质的升华,现代活血化瘀学派名副其实。

    “活血化瘀是古老的中医治则,但活血化瘀研究没有终止,一直在行进中。”张伯礼表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科技司司长曹洪欣,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唐旭东、书记何军等出席会议。陈可冀多位弟子围绕“现代活血化瘀”作了主题报告。

     发展简史

    1956年,高血压研究小组成立;1959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协作研究心血管病起步;1962年,首篇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治疗经验论文发表;197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成立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16家医院合作研究活血化瘀复方冠心II号;1978年,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成立;1981年,创建中国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92年~2000年,中日、中日韩等国活血化瘀国际会议;1997年,首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海峡两岸活血化瘀学术会议;201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

    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三代人历50余年临床实践与研究,仍在行进路上。

    病名统一

    现代活血化瘀学派学宗《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及《医林改错》三家。

    所谓活血化瘀治法,实为防治血瘀证(Blood-stasis Syndrome,BSS)而设。明代以前,血瘀证名目繁杂不一。“瘀”字首见于《楚辞》。《说文》解为“瘀,积血也”,是“血行失度,血脉不畅或不通”之意。《黄帝内经》有“血凝”“脉不通”“血凝泣”“污血”“出血”等种种命名。《伤寒杂病论》有“蓄血”及“干血”之称。《金匮要略》则专立“瘀血”病脉证治。我们在中日韩等国参加之国际会议上,提倡统称“血瘀证”,获认同。

    理论及实践创新

    气血(代表阴阳)欠两和,则血管内外均可发为血瘀,尤其强调倡导气血两和、通补兼施理论。其实,清代医家王清任之所以独擅其秀,有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之创造,因有此类似思维相关。我们在理论上在传承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

    根据临床实践体会,我们提出十瘀分类,即急瘀、慢瘀、寒瘀、热瘀、伤瘀、老瘀、毒瘀、痰瘀、气瘀、前瘀(潜瘀)。涉及血瘀证的病种涵盖多系统疾病,异病可望同治;包括心、脑、肾、血液、消化、呼吸、肝胆、内分泌、结缔组织、代谢系统、免疫系统、妇科、儿科、皮肤、伤科、骨科、五官、肿瘤等。

    辨证方法上,八纲辨证加气血辨证较全面,盖阴阳者,气血可统之。

    现代分类上,血瘀证因宏观及微观生物流变性改变的高低与大小之不同,可有两大类型,病机与治疗法则也因而各异。

    辨证标准上,确立了血瘀证宏观之舌脉紫黯、特征性疼痛、肿块、血管或青筋异常及各类出血等作为辨证标准,并确立了定性定量结合标准评分量表,为行业内普遍采用。随后,又制定了瘀毒临床辨证标准。

    同时,将活血化瘀药归结为和血药、活血药和破血药三大类,因证组方,用于临床。冠心病三通两补以活血化瘀为先,对心绞痛、心梗、心力衰竭及围PCI术、脑卒中,均取得良好效果。其中,标志性医方有冠心2号(精制冠心颗粒、片、胶囊)、愈梗通瘀汤方、愈心痛方、川芎嗪注射液及片剂、棓丙酯及芎芍制剂等。

    此外,我们还对血瘀证发病机理及方药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如对活血化瘀治法之“活其血脉、消其瘀滞”的系统研究;对冠心2号、血府逐瘀汤、川芎嗪、棓丙酯、愈心痛及愈梗通瘀汤等抗血小板、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心肌重塑、改善微循环以及其分子生物学机理等药效研究;发展了一系列血瘀证动物实验模型。

 

    三代人坚持五十余年研究

 

    经过三代人50多年的坚持,目前共培养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师承学生200余人。代表性著作包括《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心血管病与与活血化瘀》《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等。

 

    在名中医郭士魁研究院活血化瘀临床经验基础上,整个团队精诚合作,形成现代活血化瘀学派。其中,“冠心II号证效动力学(冠心2号方)研究”于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于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获奖。

 

    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病中心活血化瘀研究团队于2014年被中组部、中宣部、社会进步人力资源部、科技部联合授予全国专业技术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笔者被评委国家杰出专业技术先进个人。

 

    总之,现代活血化瘀学派已成为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融汇的一朵奇葩,是中西医学极好的结合点、切入点,香远益清,必将能为临床提高疗效做出新贡献。

Tags: